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化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篇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能力培养:
通过及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
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从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科学方法:
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利用元素周期律认识物质间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附:课堂练习答案:(1)3氮(n)磷(p)砷(as)2锑(sb)铋(bi)(2)分子,金属
随堂检测答案:(1)(b)(2)(c)、(d)(3)(b)、(c)(4)p、n、as、sb、bi(5)(b)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篇2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
查看更多>>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化学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化学教案 篇1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目标
1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化合物酸碱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
查看更多>>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4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篇1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
查看更多>>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2一、班会目的:
让学生在寒假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假期。
财产安全:不要
查看更多>>